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战略高度加强统筹谋划,迅速作出安排部署,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了全面战胜疫情的伟大斗争。根据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客观要求和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的积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以统筹谋划,强调既要突出重点把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又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指导我们在防控中发展,在发展中防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内”与“外”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持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关键在防。“内”“外”同防,才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真正抓住关键,赢得战疫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境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国内新增病例仍然时有发生,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必须抓紧抓实抓细,为我们指明了当前防控工作重心和发力关键点。目前,虽然本土疫情态势不断向好,曾经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和武汉市也已经实现防控降级,但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仍然不小,必须把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持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把风险想透,将措施定细,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向好态势。
面对国内外疫情的复杂严峻形势,决不能有丝毫松懈松劲、决不能有任何侥幸麻痹。一是注重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要精准识别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存在的疫情反弹风险,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的有效防控策略。在黑龙江、吉林等近期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加强防控措施,建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在湖北省和武汉市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社区防控,做好核酸检测排查等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武汉联络组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北京市要加强全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在低风险地区,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医学观察、跟踪随访、恢复期康复工作。二是注重筑牢疫情防线。坚持精准布控,密切跟踪和研判全球疫情走势,快速精准识别和管控风险源、风险点。加强边境地区、口岸城市卫生检疫和隔离观察救治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外防输入的薄弱环节。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制度,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服务和健康监测,最大限度减少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天津按照“立足于有、一视同仁、分类管理”工作原则,成立外事工作专班,协助北京做好部分国际航班入境检疫服务工作,细致开展首都国际机场入境返津人员接驳工作,严格落实疫情国家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制度、规范做实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推送等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输入风险。三是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积极为国际防疫合作贡献力量。在防控救治经验、科研攻关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继续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继续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
二 “常”与“变”
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
在坚定信心中做好因势利导
“常”与“变”既相互对待又相互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变”中看到“常”才能做到信心坚定,“常”中看到“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尽管这次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带来了巨大“变量”,但疫情不会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变”中有“常”,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量”,以“变”的策略和方法,精准处置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增强必胜信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坚定必胜信心的同时做好因势利导。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合理运用“常”与“变”的辩证思维,从“变”中看出“常”、从“常”中看到“变”。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剧烈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领域风险挑战增大。但总体看,这些都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成效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受疫情影响,我国发展短期会有波动,但长远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要有这个定力和信心,不能一看到有点困难,就看不到长期向好的大势。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研判疫情防控重点难点地区和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疫情高风险地区和中低风险地区、劳务输出地区和劳务输入地区,根据地方特点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制定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策略,避免“扎堆”复工、“一窝蜂”复工。学校要细化复学防控方案,保障师生安全和健康。天津在每个行业复工复产之前,必召开专题分析研判会,制定出台符合行业实际的防控预案和防控指南,选派疫情防控专家跟踪指导,扎实推进各行各业分区分级、分类分时复工复产。三是坚持因时制宜,动态调整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措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精准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巩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成果,抓好无症状感染者、出院“复阳”患者的精准防控,把疫情防控网扎得更密更牢,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在局部复工复产地区,要适时做好提速增面,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 “近”与“远”
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分清轻重缓急、坚持“远”“近”结合,在近期应急的同时做好长期谋远工作,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疫情防控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常态化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必须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在完成好阶段性任务的同时,不忘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战略目标。“近”就是要立足当前,做好各种应急性的处置措施,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巩固和拓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推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为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创造必要条件。“远”就是要放眼未来,以更宏观的眼光谋长远布全局,针对疫情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加强前瞻性预判,早定应对之策、早出落实之举,通过超前谋划、科学部署、未雨绸缪,确保在这场全球战“疫”中稳得住打得赢,如期实现决战决胜的目标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完成好应急性、阶段性任务的同时,坚定不移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长远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诸多不确定性,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激活复工复产。天津在做好疫情防控这个大前提下,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的扶持纾困,积极帮助企业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先后出台“惠企21条”和“支持中小微企业27条”,真刀真枪、真金白银实施“三减一扩”举措,对受疫情影响企业停产或遭受重大损失的企业,可申请临时减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征部分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及公建配套菜市场,实施部分减半政策;紧急融资支持防疫物资企业生产,引导银行机构采取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复工复产企业也要主动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把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各方面,为员工健康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在稳外贸外资的基础上,加快促进消费增长。面对外部需求可能长期疲软的现状,必须以扩大内需为重点,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期机制,真正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三是在常态化防控情况下,全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天津全面推行“网上办、不见面”便民服务审批机制,“津心办”APP上线社会保障、交管出行、医疗卫生、公安户政等109项服务项目,确保企业复工复产审批程序简单、迅捷高效。着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继续做好猪肉、果蔬等副食品生产流通组织,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兜底政策,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薄弱人群加强走访联络,及时提供帮助,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 “危”与“机”
处理好“危”与“机”的关系
把疫情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危”和“机”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是我国遭遇的一次“危”,但这次疫情也同样蕴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之“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疫情之“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之“机”。
把疫情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必须深刻认识危与机的相互转化关系,直面危机和困难,科学制定应对方略,打好转危为机主动仗。一是转化为加快科技发展之“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二是转化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之“机”。这次疫情虽然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有可能随之诞生,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更为宽广。以这次疫情防控为契机,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转化为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之“机”。针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特别是要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改革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 “上”与“下”
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
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在各级党组织的执行力。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就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领导责任,特别是抓落实的职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这一重要论述鲜明指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提高各级党组织抓落实的能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组织力量、主体力量、中坚力量,是我们战胜重大疫情的根本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是保证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压实各级党组织抓落实的责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努力在全党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良好局面。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是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各地各部门要从政治高度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二是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各级党政部门主管责任和单位的主体责任,切实强化监督检查,为科学稳妥、安全有序做好复工复产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压紧压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坚决落实各项防控和发展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较真碰硬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注重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对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对在斗争一线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根据情况分层分级予以表彰和嘉奖,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过硬干部队伍,以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确保如期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